Writing13 February 2025


Recent small throughs on Ecclesiastes and God's Rest



前些天朋友移民到英國,朋友是基督徒,我便送他一本《傳道書》作告別禮。我們在人間生有時,死有時,這個世界什麼都有時,極樂有時,悲傷有時----失去有時。想到朋友在外必遇到如意與不如意的狀況,傳道書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治藥,只是沒想到一年後,原來我才是需要傳道書的那位。

這些天在反思有關「失去」,是從何時開始人開始會有「我現正失去什麼」這個想法?好像我們認為自己曾擁有什麼,又好像不曾擁有過。其實會不會我們從來都不曾擁有任何東西,而身邊的一切,都不知不覺地在倒數著?

最近我失去了很多,甚至我在當中都不知不覺麻木了,痛了就忙,忙了就忘,周而復始。直至有一段空置的時間讓我「回氣」時,才發現「我失去了一些部分」,而都是「可見又不可見」的。我失去了讓我心堅定的那版塊,現在靈魂感覺空散、沒有向心力卻又勉強能夠運作,一時充滿平靜與幹勁,一時又被大地抽空。

為什麼人在面對失去會產生憤怒、空洞、麻痺等情緒,又為什麼我們都是失去了什麼才會意會到它們的重要性?可能是惱怒自己的作為或選擇,也可能是埋怨上帝給予世間如此多的苦難。人要隨時準備失去,也要時刻為苦難而裝備----好累啊,每一次苦難便多一層的PTSD,何時了?

世間便是神奇,在我抽出時間靜心思過「品閒」時,腦袋便閃出我買給朋友的傳道書。作為想要尋找「智慧」真理的藝術家,卻未曾用心閱讀過聖經中的智慧四書(約伯記、詩篇、箴言、傳道書和雅歌),當刻也覺可恥。世界萬物都是虛空,公平不公平,愚昧與智慧皆是賜予。「我見神叫世人勞苦、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。(傳道書3:10)」一直以來都能夠理解苦難是經練的化身,也可算是禮物,「大難不死必有後福」。可是當苦難發生,又有誰能夠以先苦後甜的堅定來看淡呢?有人在失去的時候堅強面對,也有人一蹶不振,好像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承受失去的打擊。「尋找有時、失落有時、保守有時、捨棄有時。(傳道書3:6)」萬物都有定時,好像告訴我必須看穿「定時」,才能抓到苦難背後的意義。是不是當一事發生,總會有它的生死輪迴,從有回頭天,又或總會回歸化為無的那天呢?在這裡我也是在提問「有時」,但又有誰能解惑呢?

最近在閱讀《慢,是祂故意的(英原:An Unhurried Life: Following Jesus' Rhythms of Work and Rest)》,好像又能連接傳道書的「有時」。作者Alan Fadling在書中提出人在上帝的時間中是安全的,在苦難、試探中愈要忍耐與休息。在現在講求什麼都要快的社會,我們「很快」就做決定了;「很快」就下定論了;「很快」就失望了;「很快」就以為一切告終了。趕急,好像跟「有時」正正打了一個對台。在苦難中休息,聽起來荒謬,但可能是最好的癒藥與教材。作者寫到休息能讓眼睛與腦袋清明,讓分析力回天。試探會讓我們趕急,趕急破壞事物的進度;趕急先上帝一步自行決定;趕急讓自己浸沉在憂傷之中。在苦難中,「趕急」與苦難彷彿存在不可分開的關係。痛與人體傳輸、感知的時間若為兩秒。當苦難發生,嚐到痛了,我們趕急想要解決,也趕急想要把問題「修正」。淺嘗痛苦便馬上叫痛,千方百計想要避開,提出條件、提出方法,什麼都不管了,就不要痛苦。在趕急中視野會愈發收窄,彷似落入井底----愈是等候上帝,視野愈見清晰。趕急的決定,總會延宕上帝的事,不是嗎?對我來說,是的。

對非基督徒而言,等候時機是具條件性的事,有機會有條件的事為「可等」;對基督徒來說,萬事交給上帝,急不得也求不得,學會等候,學會休息,才是真正在苦難想要帶出的修煉。有一個點還挺深刻的:上帝在創造天地時用了七天,而休息佔了七天的整整其中一天,證明神為人的安排早已呼叫休息的重要性。

以上好像並不是無道理,人就是不夠痛學不會;愈痛愈趕急;愈趕急愈錯。此書的確解開了我半個心鎖,有憂傷便失去平靜,平靜卻叫人得智慧,要先有平靜才能夠休息,休息了才能忍耐。世人常說「time will heal everything」,更多的可能是當我們休息了,才能讓時間為我們工作。不用強求,我們跟隨休息中的時間而heal,而不是時間讓我們heal吧。